原标题:【生态观察】魅力兴海因绿而兴
江源兴海。杨海君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兴海县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三江源国级自然保护区。
兴海县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按照省州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工作要求,稳步推进生态城镇、美丽乡村、绿色校园及生态廊道建设;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联合执法、环保双随机以及大练兵等专项行动;累计投资1.74亿元实施57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2个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等项目;全县7个乡镇村民自发成立8个生态环保协会,会员达1434人,定期开展交通沿线、房前屋后、河道水渠、草场林地等区域环境卫生清洁整治……一个个行动、一项项举措落地兴海,如今的兴海,环境优美,绿意盎然。
大河坝治理显成效
大河坝是黄河上游一条支流。10月初,记者来到兴海县的大河坝流域。这些年大河坝经过一系列治理后,逐渐恢复了绿水青山的崭新面貌。
过去,由于受恶劣自然环境影响,大河坝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每到夏天,流域两岸的居民饱受泥石流、洪水侵害。
为了彻底治理大河坝流域,2018年7月,兴海县开始实施大河坝治理项目,兴海县林业局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大河坝流域封山育林项目,共完成退耕还林近60公顷,补播柠条475公顷,种植经济林33公顷、乔灌林67公顷。同时,还在大河坝谷地构建了以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形成多林种、多树种、有效益的防护林体系。
项目在大河坝流域设置拦沙坝、挡土墙,进行水土保持治理。这几年,兴海县以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逐步建立“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运送处理”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仅仅几年的功夫,大河坝就变了样,山坡上草渐渐恢复,最高的草丛长到一米多高,有些地方的灌木也渐渐多了起来。
兴海县通过实施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大幅提高了大河坝流域范围内林草植被覆盖率,有效拦截了泥沙,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过程中,通过加大对流域内的封育力度,推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流域内的生态自然修复。大河坝流域通过实施生态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发展绿色农牧业产业,流域内实现了“种养结合、特色鲜明、生态良好、农牧增效、农民增收”的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
环保志愿者显身手
10月初,漫步于兴海县中铁乡杜宗村,记者看见街道、院落干净整洁。杜宗村今日的崭新面貌与活跃在一线的保护生态志愿者密切相关。
中铁乡杜宗村绿致远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协会成立于2011年,这支民间环保协会的成立,离不开协会会长完么。2011年,完么成为杜宗村的一名草管员,在多次巡山过程中,他发现尤其在每年4月至6月采挖虫草的时节,草原上食品袋、废弃帐篷以及破旧衣物等生活垃圾格外多。这些垃圾不仅破坏了杜宗沟的环境,还污染了水源。
完么说:“中铁乡的民族村、杜宗村及乡政府人畜饮水就靠大河坝这条河。垃圾堵塞了部分水源,吃水就成了问题,我就有了成立环保协会的想法。”
最初,环保协会只有8个人参与。由于杜宗沟山大沟深,垃圾车进不来,全靠人力将捡拾的垃圾背到离水源地2公里外的深沟进行焚烧。完么记得,进山捡垃圾最长的时候3个月没回过家。夏季有时暴雨倾盆,他在帐篷里冻得瑟瑟发抖。饥饿的时候,完么就靠方便面充饥。除了捡拾垃圾以外,他和村民还要治理黑土滩,在山体滑坡的地方种植松树、柳树、青海云杉等树木。冬季,村民还主动出门铲雪、养护公路。通过完么和村民的以身作则,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协会。目前,协会人数已经发展到了75人。
记者看到,现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日常清理工作主要由中铁乡杜宗村环境卫生整治协会负责定期清理。协会会长与会员通过无偿的服务方式投入日常垃圾收集清理工作。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会长定期召开会议自行组织会员开展河道、村庄、道路及林草场区域内垃圾清理工作。
自从2019年起,在县政府统一安排下,由地方财政出资安排每村派出1名环卫工人,每日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清扫。此后,兴海县以整治工作为契机,推动农村环保体制、机制建立与完善,研究总结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污染治理模式和措施,全力做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下一篇:承租山场遭破坏损失谁来赔
Copyright © 2021 《林业和草原机械》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